在对孩子进行观察,对他们的发展水平进行评定,以及考虑个体的兴趣和经验之后,课程设计的策略成为又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在进行发展适宜性课程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下的策略问题。

一、促进儿童发展的设计策略
促进儿童发展的设计策略出发点是儿童的普遍发展特征以及个体的具体发展情况。首先,要明确个体或者小组在哪个领域需要提升和帮助,如精细运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技巧等。这些罗列能够帮助我们考虑设计何种体验、材料和活动来促进儿童提升具体的知识以及能力。只有如此,课程对个体才会具备吸引力。
此外,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关注那些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孩子,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比如,教师考虑到一个孩子对数字和整体与部分的兴趣,会在合适的时机加入一个环节——比如分苹果,让孩子把苹果分成足够多的份,让班上的每个孩子有都有一份。其实,在提升孩子数学认知和体验的同时,他对人际交往也多了一份信心。很多时候,课程设计就是这样的情形,在完成主要目标的同时,孩子也会获得其他领域的经验。
二、预设和生成课程的关系及结构
预设课程给孩子们提供的是大领域方向的发展环境。但有可能和少数孩子的发展不相符合,具体情况可能是超出或者落后于实际发展水平。那么,生成课程的作用便在这个时候得以发挥。其功能在于补充和完善预设课程的疏漏和缺乏灵活性。
生成课程以孩子的兴趣、经验以及对孩子的观察结果为基础,教师在得到孩子的问题、知识、技能和兴趣等诸多线索之后,可以循着这些线索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投放适宜的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计划得以执行之前,教师需要和儿童进行讨论和沟通,了解孩子对自己经验和知识的反应。理想的生成课程,是教师在考虑孩子的反应并能预测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之后产生的。如此,课程可以遁寻孩子的发展自然地开展下去。
在适宜性发展实践的课程设计中,我们无法绝对地说预设和生成孰重孰轻,也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设定量化的比例关系。现实的情况是,在某个活动中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内容有主次和轻重之分。然而,从课程设计的总体角度而言,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补充和互为促进的共同发展关系。
这样的关系,要求课程设计者必须同时具备卓越的计划制定、执行能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和对孩子发展的了然于胸。

 

(本文系德培(DAP)教育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