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区活动结束时,老师要求把所有积木放回原位。整理过程中,4岁的凯丽和3岁的萨姆同时拿到一块大积木,恰巧也是最后一块积木。

  萨姆平静的告诉凯丽:“这是我先拿到的。”

  凯丽大声说道:“不,是我先拿到的!”并把积木从萨姆手中抢了过去。

  萨姆没站稳,向后倒到地板上,砰地一声坐在了地上。他吃惊的张着大嘴,下巴开始颤抖着哭了起来。凯丽并没有看萨姆,而是拿着积木径直地走向放置积木的地方……

  学前期儿童处于人类发展的关键期之一,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控能力发展较为缓慢,因而经常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发生争执和冲突。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成人对儿童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开始要求儿童负责一些简单的生活任务,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收拾玩具等,但由于儿童的能力发展的原因,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限制,特别是自我评价与自我认识发展不均衡,使得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凯丽和萨姆的互动过程中,两名儿童共同拿起了最后一块积木,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两名儿童都认为自己先拿到的玩具,都认为自己应该把玩具放到老师指定的地方,这样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的活动,才会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同时,3-4岁儿童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这一时期的儿童更多的从自我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我手里的东西就是我的,我身边的玩具就是我的,别人不可以碰。当“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和“这是我的”两种想法占上风时,儿童不可避免的会做出利己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忽略到同伴或其他人的感受。萨姆被凯丽推倒后,哭着但没反抗,也说明在较大个体面前,儿童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本能免于收到更多的侵害。而凯丽推倒萨姆后对其不闻不问,也说明凯丽的自我中心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对他人同理心并没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们应看到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某些行为并非儿童故意而为之,只是未能发展到灵活处理的水平。因此,当遇到此类情景时,教师应尊重儿童发展,给予正向引导,而非一味地训斥。在此案例中,凯丽和萨姆产生了冲突,凯丽作为“获胜”的一方推倒萨姆,抢得玩具,而萨姆却“吃亏”被推到。若老师处理不当,可能会增加为达目的抢夺玩具这一行为发生的可能,相信这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

  对于德培理念下的教师,在听到凯丽大喊时,首先需上前观察事情的经过,并冷静询问事情发展的原因,阻止伤害性行为。冷静听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时刻保持中立、冷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客观的心态面对儿童,不可出现不公正评判是工作中的重点。第二,在弄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后,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做问题重述,这样也方便儿童重新了解当下的冲突情境,同时回顾自己做法是否恰当的过程。第三,教师需要为儿童创造能够自己提出解决或协商的情景,最终确立一个解决方案,并给予进一步的支持。这一阶段要注意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而非过度干预,同时教师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再观察一阵,从而避免冲突再次发生的可能。

  学前儿童具有自我中心、具体形象思维、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身体表达感受、以争取独立为乐趣、移情能力正萌芽还处在发展中等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之间冲突不可避免的,且高频率发生的,因此,处理儿童之间的冲突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