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结束时,小朋友们开始自己穿衣服、叠被子准备起床……

  老师巡视一周看到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自己穿衣服,只有晨晨自己坐在床上怎么也不动,老师跟晨晨说:“晨晨,赶紧穿衣服了,一会儿该去班里上课了!”晨晨还是不动,坐在床上装作没听见的样子。老师又说:“晨晨,快点儿!就差你了!”顿时,晨晨哇哇大哭了起来,边哭边说:“你不爱我了……”

 

  刚刚步入中、大班的孩子,动作发展逐渐完善且趋于成熟,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成人而言,大班的孩子很多事情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比如穿衣服、穿鞋子、吃饭、洗手等相对简单的自理任务。但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或家长发现,明明已经学会自己穿衣服的孩子在这一时期却变得不听话了,怎么也不会自己穿衣服了,说几句之后不仅不会促进孩子穿衣服行为的发生,反倒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比如哭、闹、发脾气等。

  当遇到这种情景时,作为成人的老师或家长会认为,明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就要故意找麻烦不合作,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但孩子却觉得是老师或家长对自己的态度不好了,她们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愿意帮忙穿衣服、愿意经常陪伴在身边了。双方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产生了矛盾,也为彼此间的关系加上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孩子说不清楚自己这种被遗弃的感觉,只是用不穿衣服这种方式进行反抗,而成人认为这孩子真不懂事儿,我这儿一堆事儿需要做呢你还在那儿无理取闹。但,对着孩子唠唠叨叨的说教,真的会有效果吗?很明显,效果不佳甚至会产生反效果。

  可是,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作为德培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青青老师拿来两个娃娃表演起了玩偶剧:一个娃娃满怀恶意的说:“哈哈,她一定不会自己穿衣服!她都不知道怎么穿!”另一个弱弱的说:“她会的,她真的会自己穿衣服。”第一个又说:“不可能,她才刚上大班,不可能会自己穿衣服的!”这时,晨晨已经开始自己穿衣服了,而第一个娃娃正好背对着晨晨,说:“看,她根本就不是自己穿的衣服,有人在帮她!”第二个娃娃高声反驳道:“就是她自己穿的,你根本就没看见!就是他自己穿的!”此时的晨晨已经把衣服穿好了,用骄傲的小眼神看着两个娃娃,不仅不再哭哭啼啼、哼哼唧唧,反而开怀大笑了起来,跟青青老师说:“老师你看!我自己穿的衣服!”

  一个小游戏,缓和了处于对立面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促进儿童正向行为的形成。我们知道,教育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具有复杂、灵活的特性,如若在学习过程中,把教育这种复杂的事情简化成条条框框,不仅汇率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儿童的大多数行为或能力都是从游戏过程中获得的,积极有趣的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儿童主动探索行为的发生,也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对于未来的生活、学习而言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师和家长再也不用暴跳如雷的催促孩子,孩子也会开开心心的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领导者,而有一些则是追随者,有些孩子喜欢过家家,有些孩子喜欢踢足球,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甚至热爱游戏,这一特质在幼儿园小、中班的时期特别明显。其实,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游戏都可以进行,在这过充满幻境与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的随意出入,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交朋友的满足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一同游戏的安全感及依赖,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游戏体验生活、探索学习。

 

  (文章来源:中国德培教育研究院  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