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课程产生于意大利,由瑞吉欧提出。被美国教育者将其调整,成为适用于北美教育文化的幼儿教育方案。现今被中国引进,形成了我国当前存在的课程模式中的一支。当前幼儿园存在的课程模式有方案课程、生成课程、整合课程、综合课程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而生成式课程与其它不同的是,课程的展开不遵循学科的线索,它具有多层次的综合功能,追求教育功能的整合。同时更聚焦孩子的兴趣。说是课程更像一个“项目”,“项目”的开展基于班级孩子的兴趣、热情或者需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这就成为了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都知道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会呈现几个阶段,但是每个阶段个体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我们熟知的敏感期,很多孩子出现的时间还有持续时间都是不同的,这与孩子的个体发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因素。对于教师的挑战就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现有发展水平并为他们量身定做活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倾听、计划、整理、评估并有查找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观察记录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工作。观察分为很多种,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有目的的观察和随机的观察。有目的观察主要运用于完善计划。例如孩子们在做一个戏剧表演的活动,如果我们不确定给孩子提供的材料是否充足,那我们就注意观察孩子对材料的使用情况。通过观察总结,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将多余的材料撤掉,添加孩子喜欢的材料,提高孩子对材料的使用率和戏剧表演的融入性。随机的观察更有利于我们去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兴趣点,通过对孩子兴趣点的分析,来生成有意义的课题。教师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怎么样能够做到有效观察呢?
1.观察手段要灵活、多样化 。
观察一般是教师眼观和记录相结合,同时如果针对某个具体方面进行观察,除了在日常的活动、游戏中随机观察外,还可以根据观察目的设置专门的活动进行观察。此外,还可以利用摄像、录像、儿童作品分析等方法进行观察。
2.连续观察,全面了解孩子。
记得一位英国幼儿教育家说过:单独的一次观察如同用相机拍一张照片,虽然相机不会说谎,但它有可能歪曲事实。我们不能根据单一的一次观察来评判一个儿童。我们可以对一个问题加以重视,但要多关注一段时间,以便得出有根据的结论。因此教师对同一儿童的连续观察,或对某一组儿童的某一项活动进行连续的观察,正是在连续的观察中,老师们全面地了解了孩子,发现了儿童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和具有的创造性。
3.家园配合,深度挖掘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不一致的,我们在对一个孩子进行判断时,需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收集家长的信息反馈,通过专业知识给出正确的分析。
4.观察时情绪要平和,不急于干涉。
孩子在游戏或者操作的时候,也会有探讨和争执。教师不要急于干涉,在可控的情况下让孩子自行解决。有可能在孩子的思维碰撞下,会将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另一个事物的认知。
观察和记录,能够使儿童的成长过程、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最终的结果都清晰可见,也成为解读儿童成长的最直接和最宝贵的资料。观察和记录,也是德培教育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将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才能给予孩子最“适宜”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